泰州市公安局建设“图模库”一体化作战平台 提高流调工作信息化协同化水平
发布日期:2022-07-13 16:16 来源:泰州市大数据管理局 字体:[ 大 中 小 ]今年以来,泰州市公安局面对奥密克戎疫情提出的新挑战新要求,探索应用电子地图、大数据建模、数据库等信息技术,开发上线“图模库”一体化流调作战平台,配套升级以流调作战中心为指挥中枢的“三公(工)”合成作战体系,进一步提高了流调溯源“快处置”能力,为短平快打赢8批次本土疫情歼灭战,提供了有力支撑,密接次密接排查基本实现7小时见底。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年内4次视察、批示,给予充分肯定。
一、以问题导向找准提效路径。此轮奥密克戎疫情传播快、频次高,原有针对单个阳性感染者的循线追踪流调模式,越来越不适应并发多名阳性的流调工作需要。突出表现在“三个不高”,即轨迹研判智能化程度不高,对通信、消费、交通、上网等数据,均需人工查询、研判、汇总,效率低;信息传递共享度不高,后方数据研判与前方现场流调点对点交互信息,制约了前方流调队之间的有机协同;研判成果可感度不高,驻留点位、风险区域等研判成果以文字形式呈现,现场流调需要借助地图寻找标注、汇总分析,速度上不来。为此,市局主要负责同志多次组织复盘分析,按照以信息化、智能化、合成化提高流调工作质效的指导思想,研究形成以“三个一”为主要内容的流调作战模式、机制升级路径。一是一组目标引领。系统分析疫情处置对流调溯源环节提出的内在需求,立足实战实际,反复推演测算,把流调溯源核心环节任务卡到具体时间节点,提出“1357”努力目标,即1小时内生成核心人员轨迹报告,3小时内完成流调复核,5小时内提出封控管控区划定建议,7小时内提交密接次密接人员建议名单。二是一个平台支撑。按照流调数据治理建库、数据研判建模运算、研判成果上图标注的总体思路,开发建设“图模库”一体化流调作战平台,实现屏(指挥部大屏)网(桌面电脑)端(移动警务通)同步应用,以流调工作的可视化、智能化推动辅助决策效能、流调溯源效率、资源统筹效益“三提升”。三是一套机制保障。以“三公(工)”合成作战体系为核心,基于平台功能支撑,优化调整流调指挥、应急响应、任务管理等工作机制,最大限度实现前方现场流调、后方数据研判等各环节工作的紧密耦合、高效运转。
二、按实战导向做优核心功能。紧扣轨迹刻画、密接追踪、风险场所排摸、病毒溯源分析等应用场景,集中力量组织开展支撑层、应用层开发。在支撑层重点实施了三项攻坚:一是地图支撑攻坚。以高承载能力、高开放环境、高流量接口为目标,建成既兼容公安网、互联网环境,又同步联通屏、网、端的“两兼容三同步”电子地图环境。二是数据治理攻坚。按照与电子地图接口和环境相适应的标准,系统治理通信、交通、消费、住宿、场所码等数据资源,满足上图要求。三是模型搭建攻坚。针对流调实战需求,集中搭建了轨迹链、驻留点、风险人及“三区”(封控区、管控区、防范区)划分等4类数据分析研判模型。在应用层重点开发了六大功能:一是关键要素一键提取。平台全面集成人员基本信息、同户(同住)人员、核酸检测记录、场所码、交通、人脸等关联数据,录入流调对象关键要素,即可秒级生成目标对象基本信息及其近14天各类前端感知数据。二是关联关系一键挖掘。通过后台模型计算、数据库关联比对,全自动全要素生成流调对象同户、同住、同小区、同场所等风险人群名单,为密接、次密接人员排查判定提供有力支撑。三是流调信息一键共享。前方流调组任务接受、完成、反馈,全流程在线展示,所有图和信息在“屏网端”、前后方实时共享,一点上传、全员可查,以信息的高度共享带动纵向横向的高度协同。四是驻留点位一图标注。汇聚治理通信、车辆抓拍、人脸抓拍、场所码等4类重点数据,实现与人员数据、地图数据有机关联,对驻留、暴露公共空间标注并推送流调任务清单。五是关联轨迹一图叠加。对阳性病例及其密接、次密接人员建库管理,借助关系分析模型,实现多人轨迹叠加分析,提示可能存在的传播链、传播场所,供前方流调核查甄别。六是“三区”建议一图指引。通过对阳性病例、密接人员等的轨迹叠加“热力图”分析,迅速为前方指挥部划分封控、管控、防范区提供建议。
三、用效益导向健全工作机制。按照“1357”努力目标,“三公(工)”业务骨干共同会商研究,建立健全基于可视化作战平台的流调工作机制,最大限度发挥平台实战效益。一是做实做强流调作战中心。市、县两级全面依托公安情指(大数据)中心建成公安、公卫、工信(通管)、交通联合进驻的流调作战中心;对照新版流调“指南”,全面建立综合协调、分析研判、信息流转等5个大组15个小组;按照同时对5名阳性人员开展流调的要求,配备各工作组力量,定人定岗定席位。规范流调作战中心功能区设置,统一设立决策指挥区、作战勤务区、外勤流调区,决策指挥区由执行指挥长、本级流调溯源专班成员单位负责同志、综合协调组、专家组进驻;作战勤务区由流调溯源专班其他各专项工作组进驻(一线流调人员除外);外勤流调区相对独立,由面对面流调、现场采样等一线流调溯源人员进驻。明晰市、县流调作战中心功能定位,发生本土社会面疫情时,疫情发生地流调中心为前方指挥部,市级流调作战中心为后方指挥部,全部工作围绕前方指挥部运转。二是建立自动触发响应机制。在响应集结方面,市和各地常态保持21支现场流调队24小时集中值守,一旦发生本土社会面阳性感染人员,值守流调队确保15分钟赶至城区现场处置,市和疫情发生地流调作战中心各工作组成员40分钟内进驻到位,集中办公、全天候运转。在下沉增援方面,市级流调作战中心根据疫情处置的需要,组织专业力量下沉疫情发生地,编入属地流调作战中心相应工作组开展工作;市局党委班子成员按照挂钩联系分工,在接到报告后一个半小时内赶至疫情发生地公安机关,指导、指挥当地公安机关牵头或参与的疫情处置工作,协调市局及其他地方公安机关给予帮助支持,组织落实市联防联控现场指挥部交给公安机关的工作任务。刑侦、技侦、网安、新闻宣传部门随长作战。三是重塑前方流调模式。基于平台的信息高度共享、并发性任务支持能力,建立“一追到底”的前方流调模式,综合评估各流调小组实战技能,每5-10个小组编成1个大组,明确1名大组指挥员;对一名阳性检测人员,原则上实行1个大组“一追到底”,查清整条链的密接、次密接。今年以来,市、县两级依托流调作战平台先后对215名阳性及密接人员开展流调、协查工作,整体效能明显提升。